【姓氏起源】
范氏的始祖,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以前的圣君唐尧。帝尧裔孙刘累之后,在周为唐杜氏。入周被改封于杜(今陕西西安东南),时称杜伯。入周不久,杜伯就被周宣王无辜杀害,他的儿子隰叔逃奔晋国担任士师(法官)。隰叔的曾孙士会,因战功升为晋国中军元帅,并封于范(今河南省范县),其后子孙遂以邑为氏,称范氏。
【全国的分布】
范姓以河南范县为发源地。唐时,由于中原战乱,河南范县迁居到了浙江、江苏、福建等地;宋时,范姓除在闽南一带发展繁衍外,又分出广东海阳、梅州、陆丰、饶平等许多支派;从明末开始,福建、广东范姓陆续有人移居台湾,后来有的又进而迁至海外。如今,范姓在全国分布广泛,尤以江苏、河南、四川、山东、辽宁、黑龙江、湖南等省多此姓。
【姓氏名人】
范蠡:字少伯,楚国宛(今河南省南阳)人,
春秋后期越国政治家、军事家和经济学家。曾献计于勾践,一举灭掉了吴国,越国立事后乃急流勇退,于山东定陶经商,资产千万,称“陶朱公”。
范雎:字叔,战国时魏人,著名政治家、军事谋略家。他曾游说秦昭王,主张远交近攻,歼灭敌国力量,终使嬴政吞并六国而统一天下。
范仲淹:字希文,北宋名臣、政治家、文学家。他在其代表作《岳阳楼记》中所写的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,成为千古名句。
范文澜:初字芸台,后改字仲澐,浙江省绍兴人,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。曾担任中国科学院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所长、中国史学会副会长、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等等职务。他精通文学、经学、史学,著有《正史考略》、《文心雕龙讲疏》、《唐代佛教》等,其中所撰写《中国通史简编》和《中国近代史》上册是他两部重要著作。
【姓氏文化】
天一阁
宁波市月湖公园的天一阁是我国著名的古代藏书楼。天一阁是明亮靖四十年当时退隐的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的,嘉靖四十五年落成,耗时5年。天一阁被誉为“江南书城”,是我国保存最古老的私家藏书楼,在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。
“天一阁”取义于汉郑玄《
易经注》中“天一生水”之说,因为火是藏书楼最大的隐患,而“天一生水”,水可以克火,所以取名“天一阁”。
天一阁的整座建筑通高8.3米,通面阔23.2米,通进深11.7米。其具体格局也是由范钦精心设计的:一排六开间的两层砖木结构楼房,坐南朝北。楼上为一大统间,正中悬有明王原相所书“宝书楼”匾额。楼下并列六间。如此上一下六,也隐含了“天一”、“地六”的寓意,同阁名相呼应。阁前凿有一个“天一池”,除了有美化作用外,还可以蓄水防火。
清代康熙四年,范钦的重孙范光文在藏书楼前后,利用山石堆砌成“九狮一象”之景。解放初,周恩来总理曾专门指示南下军队要保护好天一阁。如今,天一阁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【名人事迹】
范仲淹解囊助秀才
宋代范仲淹在主持河南睢阳学政时,有个秀才姓孙,求见范仲淹。范仲淹见他贫困潦倒,送给他一千钱。第二年孙秀才又来了,范仲淹又送给一千钱。范仲淹问他为何整日只为生计奔波,孙秀才凄然答道:“家有老母,无力奉养。”范仲淹听他那忧戚的语气,知道他绝非一般的乞讨者。于是给他补授一个学职,让他学习《春秋》,每月能得到三千钱的生活费。
这位孙秀才果然有心,他专心求学,很受范仲淹的喜爱。第二年,孙秀才学完后拜别范仲淹回家去了。
这件事过去了很多年。有一天,范仲淹听说泰山下有一个叫孙明复的先生教授《春秋》,修养很高,被朝廷召到太学任职去了。后来范仲淹一打听,原来这个人就是曾经向他索要过钱的孙秀才。范仲淹因此慨叹道:“贫困是人生很大的拖累,倘若一个人只为吃口饱饭奔波到老即使有孙复明那样的才学,也将会默默无闻。”